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看似没有直接派军队参战,可一直在背后大力支持乌克兰,逐渐接手乌克兰军队的后勤供应,对俄罗斯展开了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但这场消耗战的结果,却让北约始料未及。
普京(资料图)
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经济规模只跟比利时和荷兰的总和差不多。然而,在军工产能上,却展现出惊人的实力。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话可不是随口一说,在俄乌冲突的实战检验下,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据欧洲情报官员证实,俄罗斯的身管火炮炮弹年产量达到了300万枚,而美国和欧洲所有北约成员国加起来,年产量仅仅120万枚。在其他弹药产能方面,俄罗斯同样远超西方。就拿导弹来说,俄罗斯在冲突期间持续研发和生产多种先进导弹,其巡航导弹和防空导弹的产量稳定且质量可靠,为俄军在战场上提供了坚实的火力支持,对比之下,北约国家在导弹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上明显滞后。这样的数据对比,凸显出俄罗斯在军工生产上的强大实力。
普京(资料图)
俄罗斯军工产能为何能如此强劲?先看政府的投入,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大幅增加了在军工领域的投入。大量的政府资金涌入,为军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使得企业能够升级老旧设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大型军工企业,在政府资金支持下,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炮弹的月产量从原来的几千枚提升到了数万枚。
俄罗斯对国内生产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推动本国军工业快速进入战时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极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武器装备生产,现在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交付军队,大大满足了前线的作战需求。反观北约,虽然拥有32个成员国,在军工产能上却被俄罗斯拉开了巨大差距。
去工业化浪潮对北约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北约国家的军工生产能力大幅退化,曾经先进的军工生产线,如今要么已经关闭,要么处于半停产状态。当需要提升武器产能支援乌克兰时,这些国家发现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产能提上来。
普京(资料图)
以英国为例,其“挑战者2”坦克生产线早已关闭,曾经参与生产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要么已经年老退休,要么转行另谋出路。即便英国政府现在下令重启生产线,按照估算,外界很难在一年内看到新的“挑战者2”坦克下线。因为重建生产线不仅需要重新召回技术人员,还得重新建立原材料供应渠道,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此外,北约部分武器的生产依赖多国合作的产业链体系。像F – 35战斗机,由多个北约国家共同研制生产。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在研发阶段能够整合各国优势资源,但在提升产能时却面临诸多问题。任何一个参与国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武器的生产进度和产量。比如,意大利作为F – 35战斗机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国,曾因供应链问题导致零部件交付延迟,使得F – 35战斗机的整体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产能提升缓慢。
在俄罗斯成功硬抗北约32国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的潜在影响力。如果说俄罗斯的军工产能让北约感到压力,那么中国一旦“出手”,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巨大。
此前,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美国代表在乌克兰问题上持续传播不实信息,对中方进行无端污蔑与抹黑,中方对此坚决表示不可接受。
普京(资料图)
耿爽强调,美国不仅没有对自身在冲突爆发以及延续至今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重大责任进行反思,反而恼羞成怒,对中国展开攻击抹黑。这一行为完全是在宣泄情绪、转移矛盾、推卸责任,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毫无掩饰的政治操弄和双重标准,这也将让国际社会更加看清美国的真实面目。
耿爽明确指出,美国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声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二是造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政治掩护;三是妄言如果没有中国支持俄罗斯,冲突早已结束。然而,这三点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谎言。
耿爽进一步阐述道,若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那么俄乌战场的局势必然不会是如今这般;若中国真的为俄罗斯提供政治掩护,就不会在公开场合始终如一地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若中国真的不希望冲突早日结束,就不会派遣特别代表多次开展穿梭外交,也不会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
同时,耿爽表示,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就借机推进自身地缘战略,服务其特定议程。具体表现为:一是企图通过冲突削弱并击败俄罗斯,进而主导欧洲安全,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二是试图挑动阵营对立,制造分裂对抗,以此打压、孤立其视为战略对手的中国;三是想要借助冲突塑造自身正面形象,以此抵消国际社会对其在中东问题上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图谋均未得逞。
普京(资料图)
耿爽还指出,近期俄乌双方均对外释放出政治信号,表达了谈判意愿,国际社会围绕乌克兰危机的讨论也越来越聚焦于和平,趋向于推动谈判。当前,乌克兰问题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中方希望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能够加强团结合作,切实为推动各方展现政治意愿、早日开启和谈、结束冲突,以及恢复欧洲大陆的和平稳定而努力。
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俄乌冲突不仅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中国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耿爽的这一公开表态,为中美两国在战略博弈层面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这一表态不仅再次强调了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也反映出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清晰判断与积极推动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成功硬抗北约32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军工实力和坚韧的战斗意志。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拥有更强大的军工生产潜力和综合实力。一旦中国在国际军事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必将对全球局势产生深远影响,让潜在对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决策。
未来,国际局势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中国也将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确保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