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近日表示,普京正在重复苏联时代的错误】
西科尔斯基是在出席达沃斯经济论坛期间做出的以上表态。他指出,普京曾公开表示“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军费开支过大,导致国家破产”。
他说:“普京曾强调‘俄罗斯不应重复这个错误’,而他现在恰恰就在这么做,重复苏联领导层的错误。”
普京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去年2月,普京曾承诺要避免陷入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形势,并认为“西方正试图将俄罗斯拖入军备竞赛”。他说:“这是西方曾经用来对付苏联的策略。”
【普京曾表示“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军费开支过大,导致国家破产”】
普京的承诺似乎并没有落到实处。2025年,俄罗斯的军费预算为13.5万亿卢布,同比增长近30%,相较于开战前的2021年更是增长了近3倍。俄罗斯军费支出预计占其GDP的6.3%,占其联邦预算的32.5%,几项数字均创下冷战以来的新高。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情况也是类似的。1965至1979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同样增长了3倍以上,平均每年递增8%,增速远超同时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和GDP增速。
在这种情况下,军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自然也越来越高。1979年苏联军费开支就已占当年财政支出的三成以上,占国民收入两成以上,占GDP超过12%,总额超过美国的50%。而当时苏联的GDP比美国及其盟国少了大约三分之二。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化的结构,是苏联经济长期以来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随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穷兵黩武”进一步被放大,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比例变得更加失衡。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化的结构,是苏联经济长期以来的一大特点】
这一时期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其实是以牺牲民生消费品生产为代价的。从当时的苏联的经济实力和水平来看,它无法做到“既要大炮又要黄油”。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供应短缺带来的通胀已经十分严重。当时许多苏联普通人寻找短缺商品所用的时间,甚至要比工作时间还多。
曾有西方学者进行过计算,如果勃列日涅夫能把苏联的军费减少四分之一,那么苏联的GDP和消费增长率几乎可以翻一倍。
视角回到现在。如今的俄罗斯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战争爆发后,尽管俄罗斯商品短缺的情况没有像勃列日涅夫时代那般夸张,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通货膨胀的效应进一步被放大,而从目前来看,莫斯科几乎对此无能为力。基准利率已经增长到了21%,但年化通货膨胀率已经逼近10%的大关。
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扩张主义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的阴魂不散。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外交领域仍坚持“帝国政治”的思维方式,在所谓“世界革命”大旗的掩盖下,实现苏联的扩张野心,争霸目标,并为此积极扩军备战。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仍坚持“帝国政治”的思维方式】
而到了普京时期,“大俄罗斯主义”“新欧亚主义”成为显学,像“新俄罗斯”这样带有明显帝国主义的词语,竟然在被废弃100多年后重新被官方使用。
所谓“新俄罗斯”,是指18世纪的两场俄土战争后,并入沙俄的黑海北岸领土,包括现在的顿巴斯、哈尔科夫、赫尔松、扎波罗热以及敖德萨等地区。
当时沙皇在这里设置总督,统治当地的乌克兰人以及其他民族。后来苏联成立后,“新俄罗斯”一词逐渐被废弃。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普京首度开始使用该词来描述乌东地区。
扩张主义——这才是普京重复的错误,军费的暴涨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象。
【扩张主义才是普京重复的错误,军费的暴涨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象】
正如恩格斯所言:“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
列宁后来也同意恩格斯的观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实行民族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
这也是为什么普京会借乌克兰问题多次批评列宁,因为列宁早在100年前就说出了真相。在评价苏联的问题上,抬高斯大林,贬损列宁,是目前俄罗斯官方力推的主流论调。
无独有偶。勃列日涅夫当年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开始“悄悄地重新斯大林主义化”。为什么说是“悄悄地”,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正式的法令或者决定来去推行这件事,但莫斯科一直在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推进这个过程。
有人往往将18世纪的彼得大帝与普京相比,而普京本人则将主导土地改革的沙俄“末代宰相”斯托雷平视作政治偶像。但从目前来看,普京身上也不乏勃列日涅夫的影子。